“洗琉琅”是过去锡矿开采地区的特有职业。在马来西亚锡矿业辉煌的年代,华人矿业公司多以水泵来开采,资金雄厚的大集团则以铁船来挖矿。水泵冲刷出深藏在泥层中的矿藏,流动的水力带走泥团中的小锡苗,它们会沉入水道底部,与沙砾混在一起。这些混在沙砾中的锡苗,需要人工把它们淘洗出来,收集之后卖钱,也是一笔不算微薄的收入。
“洗琉琅”一般是女性,所以又叫“琉琅女”。“琉琅女”赖以维生的器具,就叫做“琉琅”。“琉琅”其实是马来语dulang的中文音译,那是一个圆形的木制盘子,往中心深入呈尖状。
“洗琉琅”是从水底下的沙砾中淘洗出锡苗,所以“琉琅女”工作时,要双脚泡在水里,弯下腰从水底铲一小把沙砾,连同水一起装进“琉琅”盘中,然后用一定的技巧摆动这个用具。手腕力道的摆动让“琉琅”盘中的水转动起来,带动了盘中的沙砾一起转圈子。转动的过程中,沙砾中的锡苗被水力分开。锡苗是金属,比较重,就会沉入“琉琅”盘底部的尖处,分开的沙砾继续被转动的水推上“琉琅”盘的边缘,然后就顺势流出去。
沙砾被淘洗掉了,只要把“琉琅”盘的水轻轻倒掉,盘底的尖部,就剩下锡苗了。
“洗琉琅”是劳力活,“琉琅女”在没有遮荫的空旷水滩,一整天在阳光曝晒下工作,动作重复又单调。“琉琅女”为了排遣工作的劳累和单调,往往唱起客家山歌。《外婆的琉琅》故事所设定的地点,是在霹雳州近打河流域的矿区,那里的华裔矿工和“琉琅女”,主要是客家人,“琉琅女”在野外工作时唱歌,自然就是客家山歌了。
一直到现在,一些老人家还记得,矿工和“琉琅女”只能在野外工作时拉开嗓子唱客家山歌,回到村子或住家,就不让唱了!
“琉琅女”辛劳工作收集起来的锡苗,达到一定的分量之后,就到专门的收购店称重量换钱。“琉琅女”们就这样把浸水又曝晒换来的收入,填补了家庭收入,把孩子拉拔养大又提供教育,使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。
马来西亚的锡矿业于1985年10月24日之后开始没落,目前只有很少量的开采活动。然而,也不是完全没有“琉琅女”,但比起以前锡矿业辉煌的时期,人数是非常少了。
锡矿业没落之后,原本有执照的“琉琅女”大多失业,或转换其他的谋生方式。到现在三四十年之后,当年的“琉琅女”不是已经去世,就是年纪很大了,后来出生的孙子们几乎不晓得,在家里照顾他们长大的祖母或外婆,以前是职业女性,在大太阳底下从事着“洗琉琅”的工作。
半个世纪以前的马来西亚号称是世界最大的产锡国,这些在产业底层,长期日头曝晒又泡水弯腰淘洗锡苗的“琉琅女”,也为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力量!
最后,《外婆的琉琅》故事中引起话题的交通圈“琉琅”装置雕塑,就在怡保以南的金宝镇上。金宝是个“生死锡矿”的小镇,邻近地带都是过去的矿场,镇上多有当年向“琉琅女”收购锡苗的旧店铺。
金宝的兴衰,与锡矿业的兴衰息息相关。不过那是历史了,虽然年代不算太久远,历史的经历者也有还在世的。现在的年轻人如果还知道金宝,大多恐怕不是由于锡矿的辉煌历史,而是眼下的大学城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