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久前,小乐跟着妈妈参加了古晋老街导览活动,收获很多。
印象最深刻的,还是导览员带着大家登上达鲁哈纳黄金桥,站在桥上俯瞰砂拉越河。导览员说:“砂拉越的河流都是母亲河,比如古晋的故事就起源于这条河的上中下游。中国的唐宋时期,这条河下游有繁华的贸易港口;16和17世纪,曾经出现砂拉越唯一的苏丹王国;19世纪,上游发现的锑矿和金矿,改写了历史,促成古晋港的出现,也促成近代砂拉越的发展。”
小乐记得导览员还说:“砂拉越的雨林里河流特别多,很多城市、小镇,或者甘榜、部落,就建在河流旁边,形成各有特色的风土人情。”
小乐想起那几次跟家人乘搭飞机,他总是要求坐到窗口旁的座位,因此早已注意到砂拉越到处是河流。从天空俯视九曲十八弯的河道,景色非常优美,也让人感到震撼。
这天,刘老师在华文课结束后,趁着还有一些时间,跟班上的同学交流。他从早前学校安排学生去户外学习,认识家乡的活动说起,提到很多文学作品的内容,都离不开对家乡景物和回忆的书写,比如砂拉越著名旅居台湾的小说家张贵兴几年前出版的《野猪渡河》,以及新近出版的《鳄眼晨曦》,就是成功的作品。
小乐趁机发问:“老师,砂拉越有很多河流,这些河流是不是都很重要?”
“是的。这些河流都很重要。小乐说得对,砂拉越的河流特别多,而且沿河遍布城镇和甘榜。我来考考各位同学,为什么大家都选择定居在河流旁边呢?”刘老师回答小乐的提问后,打开课室的荧幕,搜索出砂拉越的地图,抛出了问题,让同学思考。
同学们看了地图上的河流,开始热络讨论起来,有些同学也发挥想象力,特别是出了名爱做白日梦的美娜,扯开高八度的嗓子说:“老师,住河边好啊,随时可以跳下去游泳,而且划船去哪里都很方便!”
班长林勋华笑着说:“美娜,你就不怕被鳄鱼吃掉吗?”大家一听到鳄鱼,都纷纷点头称是,砂拉越的鳄鱼可多了。
刘老师任由大家发挥想象力,这时才举手示意要大家安静,随后清清喉咙:“其实美娜说对了一半,住在河边确实是因为出入方便。”
刘老师接着解释,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以前,没有航空服务,也没有陆路交通,人们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,主要还得靠水路。他举例:“比如你家种的稻米,或者你从森林里收集了一些树藤,要把它卖出去,你只能选择用船运到邻近的市镇,走路就太远了,而且带不了那么多货物。早年,还有很多华人头家(注1)也会划着船,到上游内陆地区向原住民收集土产,并且用日常用品来交换。”
经刘老师一番解释,同学们脑海里就有了画面,豁然明白了很多事情。
班上有一位同学士杰,是从砂拉越中部的诗巫转校过来的。他走到课室前,手指着诗巫的位置,分享自己的经验:“老师,我小时候就住在拉让江(注2)边的店屋楼上,每天都看到很多货船和快艇。我还曾经和爸爸一起搭快艇到上游的加帛镇(Kapit),然后再转搭另一艘快艇去布拉甲镇(Belaga)。”
班上多数同学不曾搭快艇,听了士杰的分享,都觉得很有趣。
刘老师补充:“士杰的分享很好,老师也乘搭过快艇,那的确是上下游之间重要的交通工具,在陆路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,砂拉越拥有非常密集的快艇航线,分布在主要的拉让江、峇南河、鲁巴河、砂拉越河及各大相通的支流,快艇公司的生意非常好,遇到假日很多快艇甚至人满为患,过去也曾经因超载而发生意外。”
士杰突然想起了什么:“老师,我们的拉让江边,好像常年停泊着几艘运货船,我爸妈说其中有水上杂货店。”
刘老师点点头:“是的,这是很古老的贸易形式,跟早期靠水路做生意的头家们有关。刚才我说到,头家们会开着船到上游收购土产和买卖日常用品,其实这些商船往往是一站一站开过去的,沿途会停留在很多不同的市镇和乡村,方便镇民村民来交易,就好像流动的杂货店。”
“原来还有水上杂货店!”有些同学惊叹起来。此时,小乐结合之前导览员分享的资料,脱口而出:“所以,因为有这些河流,买卖活动把不同地方的人和物产连接起来,很多地方也才逐渐发展起来,历史书上常常提到文明起源于河流,就是这样的关系。”
刘老师竖起大拇指:“小乐真的很关心历史,所以领悟能力越来越好。没错,正是这样,但是随着陆路交通和航空服务变得发达以后,水路运输就逐渐没有从前那么重要了,水上杂货店逐渐成为历史名词,而且各大河流的快艇航线也减少了很多。比如老师小的时候,可以从古晋乘搭快艇去诗巫,现在已经没有这条航线了。”
此时,下课钟声响起,刘老师走出课室后,同学们七嘴八舌计划着要去搭快艇……
注:
注1☉ 头家(Towkay),福建话,老板的意思。
注2☉ 拉让江位在砂拉越中部,是全国最长的河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