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要考一考大家,你知道什么是原住民(Orang Asli)吗?
在马来西亚,不管是西马还是东马──沙巴和砂拉越,都有原住民,你知道的有哪些呢?
哪一个原住民,特别喜欢竹子呢?要回答这个问题,那就要好好阅读这一期《星星学堂》故事导读介绍的《安娜莱斯毕达友族长屋》。
原住民,就是一个地方最早定居的族群。在外来者来到那个地方之前,他们早在当地生活了好长一段时间。
西马的原住民主要是塞芒人、塞诺人和原始马来人,东马沙巴最大的原住民族群是卡达山-杜顺族群,其次是巴瑶族和毛律人等32个少数民族。而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属砂拉越,有27个民族和40个次民族,其中最大的原住民族群是被称为海达雅的伊班族,以及陆达雅的毕达友族。
毕达友族生活在竹林山一带,也是最善于利用竹子的民族。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,从长屋、桥、捕猎或捕鱼器到篮子,甚至连烹煮食物用的器皿,都是用竹做成的。
在森林打猎的时候,只需要砍下竹筒,把肉类和野菜塞进竹筒里,就可以起火煮东西吃了。
毕达友族过去的生活非常有趣,和我们不一样!这些关于婆罗洲雨林的原住民故事,可以在《星星学堂》里读到。
《安娜莱斯毕达友族长屋》故事中的小男孩——小乐,带我们走进古晋最古老的毕达友族长屋,了解与体验原住民过去和现在的生活。长屋是砂拉越原住民独特的文化特征。长屋往往沿河而建,除了取水、捕鱼,或洗衣、沐浴方便,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代,河流也是人们主要交通管道。
高脚的长屋不只可以防范水灾,也防范野兽或外族的侵犯,尤其是猎头风俗盛行的时代。
什么是猎头风俗?过去原住民之间发生战争,会把敌人的头砍下来当作战利品。猎头也是伊班人的成人礼——一个男孩要成为男人,首先必须成功猎头。
听起来很可怕吧?幸好原始森林里的猎头文化,早在1830年代被英国人统治者——詹姆斯·布鲁克(James Brooke)全面禁止了。虽然如此,那些年砍下来的头颅,如今依然摆在长屋里,每一年的祭祀,就是拜祭这些亡魂,让他们化身为长屋的守护灵,守候村子与村民。
《安娜莱斯毕达友族长屋》里,马辛爷爷带领小乐参观的圆形高脚木屋“巴洛”(baruk),中间的火炉架上方,就是摆放骷髅头骨的地方。过去,原住民的传统信仰是泛灵信仰,他们认为天地间的万物、自然现象和祖先都有神灵的存在,包括这些头颅。
如今,大部分的原住民已经信奉基督或天主教,不再进行传统的祭祀,也不再只是从事耕种,他们甚至从长屋搬迁出去,过着和你我一样的现代生活。一旦原住民离开长屋、土地和传统信仰,许多古老的文化失去了传承。原住民的传统技艺,包括传统房子、雕像、狩猎和捕鱼工具,还有竹篮、竹乐器等,因为不再使用,可能渐渐地失传。这些都是古人珍贵的智慧啊!
故事中的竹筒乐器——Pratuokng,目前懂得制作和弹奏的毕达友人也没有几个,而真正懂得编制藤篮的毕达友人也非常少见,市面上卖的藤篮大多来自我们的邻国印尼。这,是不是太可惜了呢?
试想一下,如果有一天,我们再也听不到清脆而空灵的Pratuokng音乐,吃不到竹筒饭、竹筒鸡或竹筒猪肉等,就好像我们吃不到华人传统美食,如月饼、粽子或汤圆,是不是一样让人无比难过呢?
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它的特别之处,我们是不是都将它们保留下来?如果是的话,我们又如何保留这些传统文化呢?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。或许,认识它就是重视它、保护它的第一步吧!
有句马来谚语是这么说的,Tak kenal maka tak cinta。它的意思是,不认识就不会爱上;如果你不爱,就不会想保护它,保留它。
因此,如果你想要守护一个传统文化,首先要做的事情,就是好好地认识它,了解它,等时机成熟时,等你长大后,你一定找到方法,将它们发扬光大。
《安娜莱斯毕达友族长屋》是一个穿梭过去与现在的探险故事,因为毕达友人是古老的民族,他们的生活从古至今都十分精彩。有机会的话,一定要来古晋的安娜莱斯长屋,体验原住民生活!
文:郑德发《星星学堂》主编
【走出你的故事来】
去年我们去了马六甲,我们今年再走远一点,去到婆罗洲的东马砂拉越,《安娜莱斯毕达友族长屋》故事是旅程的开始!
《星星学堂》希望一年为马来西亚的一块土地讲故事。读了故事,你能走出去,去砂拉越看一看吗?除了去砂拉越,你也可以为自己的家乡挖掘故事──地方的传说、历史古迹、不为人知的小趣事等等。我们等着读你走出去而写的故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