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上一期说到,李子风和妈妈开车进入“大象村”……)
李子风习惯叫这个村子“大象村”。“听起来好像是大象住的村。”妈妈哈哈大笑。
其实,这个村子有个特别的名称──“Chitty”,或其他相似发音的叫法,中文翻译也有好几个,最常见的是“仄迪”。
妈妈为子风解惑说:“仄迪村民之所以把大象的头像放在村口的大拱门上,是因为大象神迦尼沙(Ganesha)是仄迪人崇拜的神明之一。在印度,迦尼沙是普遍被崇拜的其中一个神明,他被认为是智慧之神。仄迪人早年来自印度,他们把家乡印度的宗教信仰也带来了。”
子风听了,想起的确是常常在印度庙里看到象头神。他仔细回想象神的样子有什么不同:“象神的外形是象头人身,一边的象牙是断掉的,还长着四只人手。”妈妈听了,高兴地摸摸子风的头,称赞他的好眼力和好记忆。
子风也发现,仄迪村子里的兴都庙很漂亮,到处装饰着各种神像和神兽,而且五颜六色,十分奇特。比较起来,他刚才走过的甘榜吉灵清真寺旁面的老兴都庙就很不一样,那间马六甲最古老的兴都庙简朴很多,尤其是山门的设计,神像和神兽相对很少或很小。
子风记得,妈妈每次先带他到甘榜吉灵的老兴都庙看游神。通常,游神队伍先从老庙出发,再到马六甲其他地方的兴都庙。
妈妈提醒子风:“越老的东西,通常越简单朴素。后来工艺发展得越来越好,装饰花样和颜色就会越来越多,这是一般会出现的规律。”
“咦,那不是古玛?”子风在仄迪村里发现了同学:“还有峇峇刘!”三人打了招呼之后,就吱吱喳喳地聊起来。李子风告诉他们,今天是他和妈妈的仄迪村探索之旅。
在庙前玩耍的古玛和峇峇刘拉着子风和妈妈往古玛的外婆家去。古玛外婆家除了有好吃的东西,还可以看到仄迪人家里进行的一年一度祖先拜祭仪式。古玛的外婆是仄迪人,老家就在仄迪村。不久前,仄迪村人为神明拿督查查(Dato Cacar)举办年度盛大庆典,赞颂这位古老的医神,这个医神尤其以医治水痘闻名。拿督查查游行那天,峇峇刘随着附近的释迦院队伍来参拜,他趁着仄迪人的节日到仄迪村逛一逛。
“马六甲有各种古老的节庆、游行和民族美食,太好了!”峇峇刘住在这座古老又热闹的小城里,常常有得玩、有得吃。
妈妈赶快跟子风解释道:“峇峇人和仄迪人是不同种族混血形成的少数民族,峇峇人是华人与本地人结婚生下的后代;仄迪人是印度人与本地人结婚生下的后代。”
这些混血族裔存在的年代,英国曾统治马来西亚。当时社会环境以英语和马来语为主,为了适应,峇峇人和仄迪人重视英语和马来语。渐渐地,他们失去了旧时使用的华语和印度语言,所以仄迪人基本上是不谙淡米尔语的。
“哦,原来他们的祖先都有类似的经验。难怪我看到很多华人和峇峇人也来参拜仄迪村的印度神呢!”妈妈给子风看过仄迪村庆典游行的照片,很多华人在身上插很多大大小小的针,子风很是惊讶。
就在子风欣赏仄迪村的风景时,古玛把他拉进了外婆家。一进外婆家,子风看到很多大片的香蕉叶摊在地上,叶上有各种食物。香蕉叶和食物前面有先人的照片,照片前面有香枝和油灯,外婆家里还在进行祭拜仪式。
“你们的食物跟娘惹的食物很相似呢!但我想,应该会有更多种辣味和香料吧?”子风的妈妈跟着进来,看见了也好奇起来,很想赶快尝尝仄迪餐和娘惹餐有什么不同。
“咦,这不是华人常见的大伯公吗?还有观音娘、关公?厨房还有华人的司厨灶神!太神奇了,我家已没有祭拜灶神了!”子风扯着妈妈的衣裳,惊奇地叫道。
妈妈指着另一处说:“仄迪人拜印度神。你看,这里有象神,还有圣母玛丽亚和摇篮里的圣婴呢!”
古玛自豪地拍拍胸膛说:“印度神有很多化身,一定会在各个地方、任何时候化身各种神明,变成各种你需要的样子。不必担心,一定有一样适合你。”
大家听了,高兴得大笑起来:“哈哈哈哈哈,这跟马六甲的多元文化、多元种族、多元宗教信仰非常符合呢!真不错,非常道地。这也说明了马六甲在文化传承上做得相当好!”
在仄迪村,李子风终于明白和体会了,什么是多元,什么叫道地。
注解:不谙(bù ān):不熟悉、不精通、不了解、不清楚
问一问,想一想:
1. 你从生活中观察到马来西亚是多元文化的吗?请举例说明。
2. 你觉得为什么仄迪人崇拜那么多不同信仰的神明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