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园小记者站:吉隆坡南益华小
小记者:(6K班)刘芷萱、翁嘉博
专题策划:《星星学堂》编辑室
整理:郑德发
这天星期五下午1时,札卡(化名,非真实名字)穿好白袍,准备好去对面的清真寺祈祷。刚好是斋戒月,札卡想起自己来到这里已经四年多了。等一会儿,他会经过一间华小,等下结束了祈祷,他会跟一位朋友到这间华小,接受《星星学堂》编辑室安排的一场访问。
这间是南益华小,位于吉隆坡的鹅唛区。札卡来自中东,是一名难民,跟妻子及孩子住在学校的对面。
札卡只会阿拉伯语,他特别找了会讲英语的朋友帮他。来到学校,他们走进旁边的食堂。那里,有数位校园小记者和老师等着。
过去:
2018年,由于马来西亚开放接纳,札卡带着家人来到马来西亚。他的国家,已经陷入战火好几年,逃亡是无可奈何的选择。“两个原因要离开──教育和安全。”战争爆发后,学校完全停顿,有些被士兵充作军事用途,有的就被人民占用,成了庇护所。孩子们失去了学校,战争中完全不能上学,这是札卡最忧虑的。
“我们曾经有很美好正常的生活。但战争一爆发,一切都瞬间改变。我们出门不安全了,可能一不小心就遭到炮火袭击死去。”
小记者们问起札卡的战争经历,他说自己的孩子为了逃避炮火的威胁,曾经一听到炮轰便沉睡去,直到隔天才醒来。
现在:
札卡说,难民们非常关注教育。由于身分的关系,他的孩子现在不能正常上学。不能上学,失去教育机会,比任何的事更糟。
不过,相比去其他“中途站”式的国家,马来西亚有相当完善的系统和救援机构帮助难民,这是他感到放心的。
来到马来西亚,他看到这里的多元文化,这是意料不到的。他喜欢这里各族间的包容,也感到自己被重视、接受、获得帮助和尊重。
未来:
其实,难民中不乏高学历的硕博士及专业人士,札卡就曾是一名会计师,但现在学不致用。
札卡有什么期待呢?他先想到工作,有工作才能有收入支持他和家人在这里的基本生活。此外,他盼望孩子们能正常上学,有教育便有未来。
刘芷萱:
我们采访难民时,听到他不断提到教育的重要。
战争中,难民的精神、健康、教育和安全被突发而来的炮火攻击而摧毁。或许他们上一刻还平安无事,但没人知道,下一刻的他们会不会面临生命的威胁。他们完全无法预测何时会被攻击,以致一直活在恐惧之下。我们国家向他们伸出援手,犹如他们的救命稻草,让他们免受战争的折磨。
其实,我们的祖先以前离开中国的家乡,来这里寄人篱下,生活也过得很困苦。这和难民的命运也有一丝相似之处。我们应有同理心,帮助这些难民,让他们有上学或工作的机会。
翁嘉博:
今天放学回家时,学校外除了聚集来接孩子的家长,还有一群妇女和儿童。他们有着暗黑的肤色,穿着衣袖宽大、长至脚的黑袍,身边也围绕着穿白袍的年轻人。直觉告诉我,他们是曾经四处漂泊的难民。
由于战争,他们逃到马来西亚,有些就住在南益华小对面的公寓。
我们很少机会接触难民。生活里,难民的儿童无法跟普通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快乐。他们在漂泊中艰难度过。现在,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爱心奉献,让难民感受无助中的温暖。我也希望他们早日过上平安的生活。
xxx xxx xxx
《星星学堂》故事导读·零垃圾的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