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城是我的家乡,这是我们的祖先在一百年前赋予的名字。后来,马来人来到这里,又给它取了一个马来地名——蚂蚁城(Kota Sarang Semut)。外来人常会感到疑惑:竹城的名字听起来应该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,为何马来名却叫蚂蚁城?传说中,华人祖先初到这里时,看到一大片竹林,因而取名竹城;而马来祖先来到时,看到的却是一个个蚂蚁窝,于是便称这里为“Kota Sarang Semut”。
如果你们来到竹城,必须尝一尝阿祥伯伯的云吞面。面条劲道爽滑,云吞皮薄馅多,咬上一口,肉汁在口中流淌,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。阿祥伯伯的面档旁有一座庙。虽然看起来很久没人打扫,有些阴森,但其实它是一座百年古庙。
在道路分叉口的左边,有一整排的店屋,其中不乏许多传统商铺,包括如今已十分罕见的当铺。到了晚上,从当铺往前走几步,就能看到一个售卖马来同胞传统糕点和美食的档口。
再往右走,就能到达德教会。每到七月份,这里会搭建歌台,还会有一个又一个的小摊,售卖奶茶、乐乐串等美味小吃。整个地方很热闹,充满浓浓的人情味,让人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。
我爱我的家乡——竹城。竹城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镇子,居民不多,但这里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,也充满了欢声笑语,让人流连忘返。
刘雅琳老师点评
静函的《竹城》是一篇具有地方色彩的作品。一般小学生的写作多从人物或事件切入,而静函却选择描写自己的家乡。家乡这个题材虽贴近生活,但范围广泛,往往难以下笔。要从哪个角度切入、该写些什么,都需经过一番思考与取舍,才能有条理地展开。
静函首先以“竹城”这一地名开始,因为每个地名都会有其渊源与历史,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。她通过讲述“竹城”在华语与马来语中不同命名的由来,道出了两个族群因所见不同而各自命名,不仅富有趣味,也展现了文化视角的差异。
接着,作者以生活中最贴近人心的“吃”作为切入点,以“面条劲道爽滑”“云吞皮薄馅多”“肉汁在口中流淌”等句,生动地描写了阿祥伯伯的云吞面,令人垂涎。
文章再由味觉转入视觉,带出小镇的历史与传统:荒凉的古庙、稀有的当铺、马来传统食物,寥寥几笔,却映衬出小镇的多元与人情味。描写中元节搭建歌台、摆摊售卖小食的热闹场景,也呈现了小镇节庆活动的氛围,是如今大城市比较少见的。
整体来说,静函用地名、美食、建筑和节日活动这四个方面,把竹城的样子清楚地介绍出来,文章不但有条理、有感情,也让人看见竹城的文化特色。文章虽短,却道尽小镇之特色,是一篇充满乡土情的温馨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