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次假期回到外婆家,我总是带着满满的期待,因为那里是我最温暖的避风港。刚踏进外婆家的门口,我就闻到一股熟悉的香气从厨房飘出来——那是我最爱的虾面香气,浓郁而诱人,像一只调皮的小猫咪,轻轻地在我鼻子前撒娇。这是外婆特地为我煮的槟城福建面,也叫虾面。
天还未亮,外婆就悄悄地为我准备她最拿手的槟城福建面。她知道我一回家最想念的就是这味道。鲜甜的汤头、微辣的香气,还有那一大把的虾壳和猪骨高汤熬出来的精华,每一口都仿佛把我从城市的忙碌中拉回无忧无虑的童年。我推开门,看到外婆穿着陈旧的碎花围裙,正弯着腰在炉边细心地搅拌着汤底。她听到我的脚步声,回过头来笑着说:“回来了,饿了吧?面快煮好了。”那一刻,我觉得全世界最美味的,不只是那碗虾面,而是外婆用心煮出来的爱。
我站在厨房门口,看着外婆熟练地忙碌着。她先把一大锅用虾壳和猪骨熬煮几个小时的高汤重新加热,汤的颜色红亮,香味扑鼻。接着,她把新鲜的虾放入锅中略煮,然后捞起备用。锅边的小篮子里,放着已经汆烫好的黄面和米粉,她会按照每个人的喜好来搭配。外婆一边煮着,一边低声念叨:“你表哥喜欢多虾,你要辣,你妈最爱吃炸葱,对不对?”我点点头,心里暖暖的。她从不需要问,早就把每个人的口味记得清清楚楚。外婆熟练地把面条放入沸水中焯一下,再捞进碗里,淋上滚烫的虾汤,最后铺上几只红通通的虾、几片瘦肉和半个切开的鸡蛋,再撒上一大匙香脆的炸葱和外婆的“秘密武器”——辣椒酱,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虾面就完成了。
吃饭的时间到了,外公已经把碗筷摆好,我们一家人围坐在老旧却温暖的圆桌边,每个人手里捧着一碗热腾腾的虾面,空气中弥漫着汤的香味和说笑的声音。 “来,趁热吃!”外婆笑着说。吃着吃着,外婆又像往常一样,说起这碗虾面的由来。她说,槟城福建面其实是福建人早年移居马来亚时带来的家乡味。他们当年生活清苦,就用虾壳、猪骨和简单的调味料熬汤,再搭配黄面与米粉,创造出这碗既经济又美味的面食。慢慢地,这碗面成了许多家庭饭桌上的温暖象征。后来经过外婆不断改良,加入自己的做法和那独门的辣椒酱,才有了我们今天吃的“外婆版”虾面。
窗外阳光慢慢洒进屋里,照在那张用了几十年的圆桌上,也照在我们每个人的脸上。那一刻,我心里突然涌上一股暖流——家的味道,不只是食物的味道,而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有说有笑,有爱有陪伴的滋味。而那碗虾面,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线,把我们和童年的回忆、与家人的情感,紧紧连结在一起。
郭史光宏老师点评:
以事写人,总能让一个人的性情和特质在事件中活灵活现,远比直接陈述更生动活泼。葰蒿写的虽是记忆的味道,外婆的形象却已跃然纸上。
天未亮就起身为家人烹煮美味的行动,炉边细心搅拌汤底的身影,对家人口味的念兹在兹,对美食渊源的娓娓道来……外婆对家人的关爱、对文化的传承,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文章的精彩不仅于此,其中对语言文字的丰富和精准同样叫人欣喜。第三段写外婆煮面,“放”“捞”“焯”“淋”“铺”“撒”“熬煮”“汆烫”,一系列动词用得恰到好处,仿佛魔法,让人着迷。
此外,还有一处神来之笔,叫人拍案叫绝。浓郁的虾面香气,竟然化作“一只调皮的小猫咪,轻轻地在我鼻子前撒娇”,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,妙!
葰蒿这篇文章实在是佳作中的佳作,字字发光,句句闪亮,读来很是享受。谢谢葰蒿,希望持续笔耕,期待更多杰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