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天早上,李子风在大树下吹着凉爽的北风,心情愉快地吃早餐。妈妈吃娘惹叻沙(Nyonya Laksa),子风吃椰浆饭(Nasi Lemak),爸爸吃鸡饭粒。
子风吃完早餐,开始发动“一万个为什么”模式,问道:“爸爸,为什么马六甲的鸡饭粒像乒乓球,小小粒的?”紧接着,再对妈妈发问:“妈妈,这叻沙为什么叫娘惹叻沙?有峇峇叻沙吗?”
本来是海南人的爸爸回答子风的问题:“鸡饭是海南人的传统美食,所以我最爱吃。以前听我的外婆说,在海南乡下时,她常送饭给田里工作的外公,通常是一大团白饭配一些小菜,方便外公在田里抓来吃。我小时候在马六甲店铺吃的鸡饭粒比较大,像网球。现在越来越小,有些比乒乓球还小,以前我吃5粒就很饱,现在要吃10粒。”
妈妈笑着回答子风:“你听过峇峇餐馆或峇峇菜吗?没有,对不对?哈哈,这很容易解释,以前都是女人掌理厨房,负责家里的饭菜,因为传统的家庭都是峇峇主理外头的工作和事业,娘惹不能随便在外抛头露面,只能在家里做厨娘啦。今天即使有峇峇开餐馆卖娘惹餐,也只能叫娘惹菜或娘惹叻沙,这是传统一贯的叫法。”
即使在平日、早上,子风的爸爸妈妈也爱到大树荫下的老咖啡店吃这样的早餐。子风听过国外的朋友惊呼:“啊,你们早餐这样吃,不辣吗?味道还很重!吃了不会闹肚子吗?”子风才发现,原来本地人习以为常的辣味和香料,在外国人眼中是不寻常的。
这些食物都是马六甲道地又特出的著名美食,但对于外地来的朋友,几乎会要求子风的爸爸妈妈带他们去吃这些美食,他们总是要吃过才肯打道回府。
子风开始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食物,跟外国人的很不一样。他期待有一天去国外看看别人的世界跟自己的世界有什么不同。妈妈说过:“有一天你去了外国,要勇于尝试不同的东西,开拓眼界。”子风记下了。
但去外国之前,子风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还有很多不知道或不明白的,他要学起来,以便身处国外时,跟外国人分享家乡的故事,就像人家跟他分享家乡的故事一样。他甚至想学一学煮食,让外国朋友尝到自己家乡的风味美食,同时,也能解解自己的乡愁。
曾经在外国读书的妈妈说:“在外国想念家乡和父母时,最好的方法,就是煮妈妈的拿手菜来吃。”所以,子风也要学会做娘惹叻沙、椰浆饭及好吃的鸡饭粒,到时才能安慰自己的乡愁。
子风继续问他的问题:“妈妈,我们常吃的椰浆饭Nasi Lemak和娘惹叻沙是不是用很多辛香料呢?”前两天他们去了一个以擂茶为主题的讲座,提到擂茶用了不少辛香料。
妈妈开心地笑起来:“没错,我们的许多食物都用到辛香料。吃香喝辣是我们东南亚人的最爱。”
那天吃早餐的店铺附近,刚好是马六甲的印度街,那一阵子为了迎接兴都教的屠妖节,印度街开起了很多临时的小摊子,吸引许多人潮。
妈妈兴起,拉起子风就去逛印度街,顺便让子风去印度店看看各种各样的香料,例如丁香。
“丁香?听起来好像是女人的名字。”子风好奇地说,然后兴致很高地想看丁香到底长什么样。在印度店铺里,店员很友善,一一指出各种香料以及它们的名字给子风认识,还让子风闻香料的味道,子风惊叹极了。他问起丁香时,妈妈赶快说要买一点丁香,店员谨慎地从摊子底下捧出一个罐子,小心翼翼地套上手套拿了一小撮丁香给他们。看来丁香在今天还是比较珍贵的。
回程的车上,妈妈更进一步地跟子风解释:“在那靠季候风远航的大航海时代,马六甲曾经是东南亚一带香料贸易的主要集散地。欧洲人争做海上霸主的目的之一,就是为了香料。在那个远航不容易的年代,香料在欧洲可是要用等重的金子来换的哦。”
所以,妈妈总结道,一直到今天,东南亚食物常被视为“重口味”,其实就是因为这里生产了大量的香料,人们因此善于在食物中添加香料,提升食物的口感。
子风高兴地说:“我终于知道那时候人们为何重视季候风,即使可能丢掉性命,也要千辛万苦地来马六甲了!原来是因为香料。我们天天吃着香料,对香料却了解得不多。而且,今天的香料更普遍和便宜了。”
回想起这一年来,与妈妈从季候风开始谈大航海时代,他们多次参与了不同民族的节日、宗教游行、参观宗教场所等。知识丰富的妈妈总是及时地让子风从吃喝玩乐中了解马六甲。子风因此对马六甲的多元文化、多元宗教、多元民族等有了更深的认识。子风知道,马六甲还有许多好玩的事物在等着他去发现。
问一问,想一想:
1. 你看过和闻过丁香吗?丁香有什么用途?
2. 还有哪一些是我们常用的香料?请从你家的厨房找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