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子风常听妈妈说,马六甲是个历史古城,老行业也特别多。
走在老街里,子风发现,百年老行业的店铺,大多还存在老城区里。可惜它们大多“存而不活”,或改作其他用途。
走过吉灵街之后,子风的感觉是,这些当年曾经人潮滚滚的地方,现在就像迟暮的老人,不是关店不做了,就是像吉灵街的印裔借钱商那样,他们虽然有留下一整排一整排的老房子,但很多屋子看起来幽幽暗暗、破破旧旧,少了些该有的活力,非常可惜。
“妈妈,老行业可以再活起来吗?好像这些借钱商,当年的生意一定也很火红。他们还可以做什么呢?”
妈妈摇摇头,又点点头,说:“唔,这问题很值得讨论。老行业要怎样才可以再鲜活起来,再开出美丽的花朵呢?我想一下。”
妈妈想到老街区也有些老行业“活过来”,或重新调整经营手法,而且活得很好,下一代都很乐意接手。不再像以前那样,父母都不让孩子继续这些家长认为“很苦”的行业。于是有了个主意:“以后我们有机会可以去找他们聊天,了解一下他们的转变。这对以后的你们也会有帮助──因为历史是会重复的。”
子风雀跃起来。他最喜欢听故事了,尤其是消失中的历史故事——它不但充满历史和人生哲理,还有他平日课本上无法获取的知识,这也就让子风乐此不疲地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。
看到子风对老行业越来越有兴趣,妈妈忽然想起一个活动:“最近有个团体在温古堂的老行业展示馆进行免费的导览,你有兴趣去玩玩吗?就在这个星期日。”
“太好了!太好了!我可以一次过了解更多关于马六甲的历史。”妈妈于是赶快帮他报名。
星期日早上,子风兴冲冲地去到温古堂,才发现他的同学古玛和峇峇刘也来了。于是子风摇头晃脑地念了一句俗语:“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。”
温古堂的活动刚开始举办,很多人还不知道,幸好他们的妈妈在聊天群里获得了这个资讯,他们才报名参加。
活动开始前,是一段马六甲码头和老行业的故事。通过一帧又一帧的照片和导览员的解说,子风、古玛和峇峇刘才发现,他们经常经过的马六甲河,曾经有过那么多特别的故事。
马六甲老城区在20年前,还可以看到物物交换。码头和一种运货的大平底船,平底船的“肚子”大大、深深的,可以装很多货物。甚至更久之前,有人在这船上用手把长竿撑进河底,推送这种平底的大肚货船在马六甲河上移动,把货运到板底街店铺临河的后面。
住在马六甲河边的古玛悄悄地跟其他两人说:“难怪,我有时会看到这些店铺靠近河的后门,大过靠着马路的前门。原来是这样,以后我懂了。”古玛高兴得手舞足蹈,仿佛发现了马六甲的身世。
“是啊,我们的课本不是读过吗?马六甲的码头是很重要的,全世界的船只都会来这里做生意!”子风不自由主地将印刻在脑中的知识,倾泻而出。
峇峇刘则分享道:“你知道为什么全世界的船都可以来马六甲,又再回去吗?你们还记得季候风吗?在帆船的年代,连通全世界的大海,就是船的舞台,各地方的大船就可以趁不同的月份,吹不同的季候风时,反复往来……”
“嘘~”旁边的小朋友请他们安静些,大家要专心听导览员讲述精彩的马六甲故事。
导览员讲完了世界和马六甲的关系,三个小孩对马六甲的地位和码头有了更清楚的概念。子风提醒自己,以后走过河边、海口,一定要好好看清楚这个精彩的码头,是否还留下什么历史痕迹。
看完电视里幻灯片的放映之后,他们就进去老行业的展览馆看旧时物品。很多在老街里已经看不到的老行业,在这里都一一展示出来。在老街里还可以看到,但子风弄不明白的事,导览的老师也用问答和分享的方式说故事,非常生动活泼。
大家从不太敢问问题和回答,到后来都敢了,这样的转变,让温古堂的一隅充满了孩子们稚嫩的说话声,让展览馆顿时活力十足。尤其常常去老街的子风和古玛他们三个人的问题最多,平日看不明白的事都趁这个机会问了。
导览馆里还有各宗教的老庙堂、会馆、童玩等等,子风发现,导览员好像不够时间讲完每一样展示品,有些只能轻轻带过。
子风暗暗决定,还要再来一次。第二次他会听得更仔细。
导览结束前,大家做了一件已经消失了的古老行为:写明信片。写好明信片,要写上地址,然后寄给自己,或父母亲。他们很难想像,自己或父母收到明信片时,心情是怎样的。步出温古堂,他们带着期待的心情回家。
回家之后的那天晚上,轮到子风对爸爸妈妈讲个不停了。
(续完)
问一问,想一想:
1. 想一想,老行业要怎样才能存活下来?
2. 马六甲以码头闻名于世,为什么现在看不到码头了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