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天,李子风和妈妈在老街里吃好吃的肉羹汤。
肉羹汤的肉片,有层滑滑的、半透明的糊裹在表面,这层糊使肉片变得滑嫩,口感极佳。但李子风就觉得怪怪的。第一次吃这肉羹汤的子风噘嘴说:“咦,这跟我们平时吃的猪肉汤不太一样。而且,这汤水黑黑的,有点苦!”
“好吃吗?”妈妈哈哈大笑:“有位永春老人跟我说,这是他从小吃到大,到现在还时常吃的。永春人总是搭配芋头饭一起吃。他很自豪,说这是他们的永春肉骨茶,马六甲其他地方,已经找不到还在卖的店家了。”
“为什么这样说呢?巴生的肉骨茶我吃过,马六甲也有店家卖永春肉骨茶,它们都不长这个样子。”子风有点摸不着头脑。
妈妈指着店门外的街道,说:“你知道这条街叫什么街吗?街上店铺的特色是什么?”
常常听妈妈讲老街故事的子风,看着街上的店铺说:“这条街是板底街。我记得您叫这条街做‘头家’一条街,有很多做大生意的‘头家’。这条街的店铺后面是马六甲河,从前运货的船停在店后面,扛货的工人从船上搭一条跳板到岸上,顺着这条跳板,将一大包、一大包的货物扛上岸。”
子风和妈妈去过马六甲客家公会楼上的“温古堂”展览厅,看过马六甲的许多老行业。他们曾报名马六甲河的文化导览团,所以很快就顺顺溜溜地,把板底街的故事简单讲了出来。
子风渐渐发现,当时看到、听到的许多老行业,都在消失中。例如上次他在打铁街,就再也看不到老人在店铺前面打铁。他很羡慕纪录片中看到的一群学生,他们在老行业的导览中,还有机会看到打铁老人和打铁活动。
子风边品味着妈妈手机里放映的打铁影片,边感叹传统手艺的消失时,妈妈安慰他说:“现在还能在马六甲客家公会的温古堂里回味和认识老行业哦。”
“咦,这跟永春肉骨茶有什么关系?”李子风回过神来,再次好奇地问。“老街和老行业跟永春肉骨茶有关系吗?好像都在靠河的老街区出现。”
妈妈点点头:“码头扛货的人需要很多力气,他们要吃肉。肉还要配上能够增加力气的药材来补身体。刚才你喝到有点苦的汤,其实是药材汤。
“是不是和巴生肉骨茶的由来很像?巴生也是因为码头工人的需要,而流行起肉骨茶,也同样配有芋头饭。不同的是,马六甲人用的是肉片,巴生人用的是猪大骨的肉。”
李子风听了,赶快多吃几口肉羹汤和芋头饭,连有点苦的药材汤都喝个精光。他希望自己喝下药材汤补补身,然后能像码头工人那样,长得强壮,有力气扛货。
吃饱饭后,妈妈如往日一般,带着子风逛老街。老街总是有很多有趣的故事,子风最喜欢听了。妈妈常常在子风睡前跟他讲绘本故事,但没有讲绘本时,便跟他讲马六甲老街和老行业的故事。
“为什么没有讲马六甲故事的绘本?”子风好奇地问妈妈。
妈妈看来有点惭愧地说:“也许没有人用绘本来讲马六甲。人们现在都不爱来老街了,而且来观光的游客喜欢去鸡场街,他们只是去吃喝玩乐、打卡拍照,那里的商业活动其实很现代化。”
“不要紧,我们可以走走‘老行业的历史现场’,不是更好玩吗?”李子风不知道妈妈为什么要感到惭愧,但他赶快转换话题,希望妈妈振奋起来:“来,我们讲讲这条街有什么老行业和有趣的故事。”
妈妈讲起马六甲故事,就会忘形和兴奋。子风因此听了很多故事,这比看绘本有趣多了,真实又有意思啊。
“这条街叫吉灵街。”妈妈开始两眼放光地讲起来:“你不要看这条街的许多店铺都关起门来,悄无声息的样子。其实,这条街跟附近的码头活动有很重要的关系。曾经,码头工友职工会就在这条街上。码头是人多、货多、钱多的地方。这条街现在没有人潮,因此货少、钱也少,连码头也在2000年被政府强制关闭了。”
妈妈指着一间里头幽暗的屋子,说:“曾经,这是仄迪印度人借钱给人的地方。你看,这大门上还钉着Licensed Money Lender,就是有执照的借钱商。”
“这样,是不是像今天的银行?有很多钱,可以借钱给人?”
“是的,就像今天的银行。在银行还没有出现之前,人们只能找当铺或仄迪人借钱了。”
这时,有个穿着白衣白沙龙的印裔老人从一间屋子走出来。子风和妈妈快步走上去搭讪,老人也和善地讲了一些他们祖先漂洋过海来马六甲的故事。
李子风越听故事,对老行业越有兴趣,就要求妈妈带他参加“温古堂”的导览。
(待续)
问一问,想一想:
1. 请形容马六甲的永春肉骨茶的特色,并说一说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美食?
2. 码头除了需要很多扛货的工人,还需要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