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羽赜爸爸,请问羽赜今天有去学校吗?”那天下午,补习中心的周老师给爸爸拨了一通电话。
“有啊,怎么了?”
“她和佳懿到现在还没回到中心呢。”
“啊……我了解情况后,回覆您。”
爸爸立即打了一通电话给佳懿的妈妈,说明了缘由。
“这个……照理说,应该送到补习中心了。我现在不在办公室,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在那里。别担心,有任何消息会立即联络你。”
佳懿的妈妈放下电话,赶紧拨了通电话询问司机。
“已经载她们俩到中心了呀!”
于是佳懿的妈妈又拨了通电话。
“喂……”
XXX XXX XXX
大概你也猜到——我们被找到了。不然我也不会在这里写老师要我们写的作文了。诶,好奇怪哦,我们是失踪了吗?为何我们没有意识自己与“失踪”挂钩了呢?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?
佳懿妈妈的办公室就在补习中心上一层。周老师因载学生,未回到补习中心。我们俩便跟国语老师说明去佳懿妈妈的办公室做功课。得到同意后,我们便飞奔上楼去了。但没想到我们俩刚上去没多久,补习中心仿佛被埋下了地雷,要拆弹专家来拆除,我们竟成了这场风波的主角。
XXX XXX XXX
“我刚刚联络了司机,也打了通电话给办公室的员工,她们在我的办公室做功课呢。”
“那就好……”
那天晚上放学,爸爸载了我回到家,才与我和妈妈描述起这件事。爸爸说得绘声绘影,让我听了一愣一愣的,只能干笑。“这孩子俩没事到处跑,真不让人省心。”爸爸有点生气地说。
妈妈说误会往往是一些事情不在掌握之中而产生的。她试着把这件事情的脉络摸清楚,推理出周老师回到中心,未见到我们,当下问了几位老师(却阴差阳错地独漏国语老师),于是当机立断展开寻找我们的行动。妈妈补充说,国语老师也很可能在忙着手头上的事,并不知道周老师在找我们,因此才会发生这场风波。
其实我小时候也曾在商场走失,后来是一位好心的中年妇女和她的家人带着我找到爸爸妈妈的。由于我那时太年幼,所以对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记忆,全凭妈妈的描述。
妈妈回忆这件事时,那眼神就像恨不得把我牢牢绑在身边似的。妈妈平伏了心情之后,又抛了一个眼神给我,像是在暗示我什么。我只好识趣地回应:那好吧,我往后还是乖乖待在补习中心做功课,免得再发生同样的事情,让你们省心些,不给你们添这么多麻烦,毕竟你们出外工作已够辛苦的了。
妈妈说,不要这么肉麻啦,只要把危险和防范意识提高就谢谢我了。我……我……做错了?
妈妈像读懂我的表情:“你没错、你没错……”后来终于吐出了一句:“跟多几位老师或是同学交代一声,也许会好一些。”嗯,我无语了~我还是乖乖待着好了!
郭史光宏点评:
可以想象羽赜写下这篇文章时,心中的莫名奇妙与一丝丝无奈,当然,还有字里行间的幽默感。可要说文章的最妙之处,我觉得还是她的叙述手法。
写这样一件莫名奇妙的“失踪风波”,很多小朋友会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,从开始写到最后,但羽赜选择不落俗套。羽赜先写补习中心周老师给爸爸拨电的片段,开头就营造了浓浓的悬念,使读者忍不住想追读下去。之后,羽赜让镜头快转到风波的最后,瞬间揭晓了谜底。这个时候,读者的好奇心转移到了误会发生的过程,羽赜这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。
如此巧妙的设计,是不是很有看电影的感觉?先写什么,后写什么,怎么从这里写到那里,再从那里写回这里,不同的叙述方式能营造不同的故事氛围,同时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。如何将一件事写得跌宕起伏,怎么将一个故事说得扣人心弦,羽赜这篇文章,值得我们细细玩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