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洋洋,你吃饱了吗?我看新闻报告,说登嘉楼一直下雨。现在是不是下很大雨?妈妈呢?你要听妈妈的话,知道吗……” 一把充满沧桑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来。
“婆,我吃饱咯!现在下了点小雨而已,您不要担心。” 我连忙回话。 “婆,您呢?吃饱了吗?是不是想念您的女儿啦?” 我笑着问。
“妈咪!你的老妈子想你,打电话来找我,其实问的都是妳!”我笑着朝妈妈做了个鬼脸,电话那头的外婆发出了呵呵的笑声。妈妈缓缓走过来接起电话,和外婆闲话家常。
外婆是一个温暖的人,身材瘦小,穿着朴素无华,额头及眼角有着细密皱纹,淡黄肤色,夹杂银丝的头发。淡淡的眉毛下有一双小眼睛,笑起来眼睛就会眯成一条线。见到我,外婆就会提高嗓音喊我的乳名:“洋洋……”我也会循着外婆的呼喊投入外婆的怀抱。
外婆是个道道地地的芙蓉“客家妹”。她不仅会煮擂茶,还会做酿豆腐。不过,她最拿手的不是这两道菜肴,而是白斩鸡。外婆做的白斩鸡嫩滑爽口,尤其那秘制的蘸料,搭配鸡肉一起吃,简直是人间美味。
83岁的外婆出生在一个封建的年代,由于家里的条件艰苦,外婆也和村里的其他家庭一样,在本该上学的年纪就出来打工养家。由于不识字,外婆遭到无良雇主的欺骗,导致损失了一个月的工资。尽管外婆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,但她却努力学习其他技能,她坚信多学会一门手艺就可以提升自己。
直至外婆遇到了外公,她迎来了再次学习的机会。由于外公家世代是读书人,因此很重视子女的教育,他也鼓励外婆学习。勤奋好学的外婆通过外公和自己的努力下,从报纸上学会了很多汉字。外婆常告诫我:“读书识字很重要,所以要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。有了知识就等于拥有了最大的财富。”这些鼓励也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。回头想来,这也是外婆言传身教的恩惠。
九岁那年,因爸爸工作的关系,我们一家不得不搬迁到登嘉楼。看着外婆与妈妈依依不舍的样子,我的眼泪也潸然落下。外婆用手帕擦掉我的眼泪,接着从裤兜里掏出小钱包,拿出一张100令吉给我。我连忙拒绝,因为我知道,那是外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。
近几年,我发现外婆的听力变差了,有时候一句话要大声重复地说,外婆才能听清楚。我非常担心外婆,妈妈便安慰我说:“生、老、病、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,与其暗自忧伤,不如活在当下,做好当前的每一件事,珍惜身边的每个人。”是的,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短,但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多陪伴家人,让人生不留遗憾。
“那……下一次的假期,我们回乡探望外婆,好吗?”我小心地问。妈妈点头答应。 “吔!”我开心地跳起来。外婆,我爱您!等我,我就要回来了!
郭史光宏点评:
写一个人不难,但要写出神韵还真不容易,能写得引发读者的共情共感就更是难上加难了。睿洋这篇文章都做到了,而且还做得极好,了不起!
文章从开头就让人心暖。一通电话,唠唠叨叨,啰啰唆唆,没完没了,里头全是爱。这是睿洋的外婆,大概也是很多人的外婆。老人家的和蔼、慈祥、亲切,由此可见一斑。而睿洋的幽默回应也勾画出了这三代人的好感情,寥寥几句,就让人会心一笑。
后来写外婆的外形、烹饪手艺和成长经历,娓娓道来,朴实无华。温暖、好学、上进,外婆的性格在一件件小事中展露无遗。这些片段都不是随意想到什么写什么,而是紧紧围绕外婆的性格特征来选择和组织的,内有巧思。
最后三段,写到身不由己的别离、无可奈何的老化和珍惜当下的觉悟,又是令人感慨万千。外婆的动作、妈妈的话、“我”的感受,彼此呼应而相互补充,特别动人。字里行间,有情,有爱,有智慧。
读着睿洋的文章,也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,还有很多曾经对自己好的老人家。深深怀念,深深感恩,谢谢睿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