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:
作者: 蔡羽
插图: 农夫
有声呈献: 潘德南
刊登日期: 2023年10月10日

深山里的印度庙



这个星期,小乐见到了久违的姑姑和堂弟大头。

姑姑一家定居在英国伦敦,过去每两年返乡一次,这次因为疫情的缘故,有几年没有回家。由于姑丈需要工作,姑姑独自带着大头回来度假。大头跟小乐同岁,几年不见,大家都长高了,两个久别重逢的男生,刚开始都有点生疏和拘谨。

小乐姑姑和姑丈都是重视华文教育的人,因此大头尽管长期生活在伦敦,还是能说得一口流利的华语。原来大头就读的学校有华语班,回家后小乐姑姑又额外给大头补习,一家人平时也以华语交谈。

这天,在小乐爸爸的提议下,大家决定起早登山健行,目的地是马当山的印度庙。

马当山(Gunung Matang)距离古晋市区大概40分钟的车程,抵达山脚时还很早,空气犹如薄荷般清新,大家都神清气爽。小乐从停车场抬头望,可以看到薄雾盘桓在峰顶的景象。

这个地方是健行的热门地点,尽管时间还很早,已经有很多人来登山。登山路都铺上了柏油,不难走,据说只需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印度庙。

小乐爸爸妈妈和姑姑一路有说有笑,小乐就和大头走在一起,也聊着他们的话题。大头平时比较少运动,身形也有点胖,走起来有点气喘吁吁,小乐不断给他打气。大人在旁边看着这对小兄弟,都露出了微笑。

一路走上去都有树荫遮蔽,到了中途一处,突然敞亮开来,小乐爸爸示意大家在这里停下休息。然后,爸爸指着路旁的一副看板,要大家读一读。

原来在1867年,砂拉越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曾经在这里开发咖啡茶园,也兼种一些树胶和其他作物,白人还在此建了一座度假别墅。当时有上千名劳工,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引进到园丘工作,他们主要是印度教徒和基督徒,在山上建了一座印度庙和一座教堂。

由于蒙受巨额的亏损,拉者决定放弃这门生意,于是在1912年宣告封园,园内的劳工大多选择留下。随着人们撤离,印度庙和教堂逐渐被遗忘而荒芜了,直到1968年,印度庙无意中被人们发现,信徒们得知后进行修缮,在1970年重新开放。至于那座教堂,则不知所踪,也许早已坍塌了。

这块看板树立的地方,正是当年园丘的所在位置,资料上显示这里曾经种植15万棵咖啡树。

小乐拍拍脑袋说:“刚才在路上我就在想,为什么山里会有一间印度庙,原来如此!可是当年这些劳工为什么不选择回乡呢?”

小乐妈妈说:“我估计是因为很多劳工在这里生活多年,已娶妻生子,甚至到了第二代劳工,他们已经适应了砂拉越的生活。”

小乐说:“就像早期的华人吧。”

小乐爸爸点点头,接着说:“砂拉越和西马不一样的地方,就是印裔社群人口很少,除了少数是更早以前来经商的印裔穆斯林,印度教徒大多就是这个园丘的劳工后代。”

小乐又有了新的问题:“那么以前我们其他的园丘都用哪里来的劳工呢?”

爸爸说:“我所知道有很多印尼爪哇来的劳工,还有我们本地的原住民。”

这时姑姑也转头问大头:“以后你长大了,要不要搬回来古晋住?”

大头楞了一下:“那么我在伦敦的同学和朋友怎么办?我不是见不到他们了?”

小乐接口说:“大头就是那个不习惯回家的劳工了!”

大家听了都笑出声来,大头打了一下小乐的手臂,也跟着哈哈大笑。

一家人继续往前走,后面的山路比较陡峭,大概半个小时后,一座经过修葺,美轮美奂的印度庙赫然出现眼前。大家脱了鞋子,沿着长长的阶梯登上印度庙,高高在上的印度庙背靠马当山的最高峰——瑟拉比峰(Gunung Serapi),看起来威严而且神秘。

在伦敦,姑姑一家的邻居就是印度人,而且是很早期就移居英国的一家人,祖父辈还曾经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服务。因此,对于印度教信仰,姑姑从邻居那边还是有所了解的。

“这座印度庙供奉的主神是马里安曼(Mariamman)女神,是雪山女神帕瓦迪(Parvati)的化身之一。马里安曼女神被视为掌管“风调雨顺”的农业之神,是重要的印度南方的乡土神,因此在农业时代是非常亲民,而且倍受尊敬的神祗。”

姑姑给大家解说后,小乐和大头不约而同“哦”了一声,明白了这座庙和园丘劳工们的关系。

庙里除了供奉神像,还有一座深褐色的狮子,小乐问姑姑狮子的典故,姑姑回答:“这是马里安曼女神的坐骑啊!”

大伙儿参观后,在庙旁休息片刻,就下山了。此时,小乐和大头都饥肠辘辘,小乐爸爸说:“走,我们到附近的甘榜吃好吃的竹筒饭!”


1010-5.jpg

上一篇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下一篇


关注我们
订购星星学堂
联络我们/寻求合作
刊登广告
友情链接
星洲网
星洲人
学海

Copyright @ 2024 Sin Chew Media Corporation Berhad (98702-V). All rights reserved.
◆版权所有◆不得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