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微海风吹来海盐的味道,空气潮湿又有阳光烘晒过的热度。这里是黑色的泥沼包围的海岛一角──大直弄益华小学的所在。
益华小学是霹雳州其中一间微型小学,1940年代英国殖民时代就存在。因岛上人口减少,近年学生的人数降到个位数,甚至出现没有学生的困窘。
2017年,学校面对没有学生,必须关闭之际,吉隆坡蒲种的喜乐之家送来一名孩子报读,成了校内唯一的学生。这样的外地学生进入岛内读书,一来是让学校继续办学下去,更大的是帮助喜乐之家的孩子,在纯朴的乡区环境,安心和专注求学。
从太平南下到一个叫直弄(Terong)的小镇,拐个弯走20分钟,便到双溪吉隆(Sungai Kerang)的小码头。搭上小船,顺着深黑青色的河水直上,四周是一片红树林,半个钟头后,便来到一个小海岛的一角──巴沙依淡(Pasir Hitam),这是一个非常小的渔村,渔村上有一间非常微小的华文小学──益华小学。
今年念中五的萧顺洋,于2017年在那里念六年级。那一年,他从雪兰莪州蒲种的喜乐之家,一人跨州到益华小学读书,全校只有他一名学生,有人称他为“救校小英雄”,因再没有人入学,益华小学便要关闭。但是,年纪小小的萧顺洋愿意离乡背井,到陌生的地方读书,意义远超于救校。在他入学后半年,喜乐之家再送来两名学生。接下来,益华小学和喜乐之家建立了互惠互补的关系。
生活有规律,小六评估考试全科及格
回忆自己一人在益华小学上学的日子,萧顺洋说那时他12岁,是教人头痛的问题学生。来到海岛上,除了陪读的喜乐之家志工,就只有校内屈指可数的校长老师,以及海岛上零零落落的渔户。这样与世隔绝,萧顺洋只能规律的生活──上课、读书、做功课、补习。那里没有水没有电,没有大城市、手机网络的诱惑,10个月下来,萧顺洋的小六评估考试考获全科及格,马来文、华文、数学科都有进步。
萧顺洋的妈妈说,儿子当初很懒,打骂都不怕,甚至顶嘴,转到益华小学后,儿子变好了。喜乐之家师母邓李清敏也说,萧顺洋有大改变,功课有进步,品行也好了,也对学业改观而变得积极,证明益华小学校长老师用心,也有爱心。
当初,喜乐之家协调员萧石岩从报纸知道了大直弄益华小学没有学生,学校处在ICU需要急救一样,他便向喜乐之家献议,安排儿童到那里读书。萧石岩和邓李清敏还亲自到岛上视察,发现那里环境良好,便决定安排萧顺洋领头,到岛上上课。
萧顺洋回想说,刚开始在那里生活有点闷,很多时间都是在读书,偶尔打打球、到海边看日落、去鱼场。他也因此学习独立,生活大小事自己处理。岛上村民很欢迎他、接纳他,把他当作家人看待,吃住无忧,他还在那里认了一名义父和义祖父,感情很好。
岛上生活环境简陋,却适合孩子
邓李清敏说,大直弄岛上的生活环境好像是1960年代那样,简陋纯朴,看来什么都没有,却适合小孩子,尤其是那些不能在一般学校求学,受手机上网玩乐、坏朋友影响、有家庭问题、品格偏差,人们眼中的“问题学生”。 “那里环境单纯、简朴幽静,孩子能够专心,并且学习过独立的生活。喜乐之家在那里有房子提供住宿,有志工看顾他们。学校的校长老师会在课后给他们补习,岛上的居民也很喜欢这些孩子。岛上的简朴生活让孩子清心快乐学习、懂得自律,益华小学非常适合他们。”
2012年,许金凤进岛当益华小学的校长,学生短缺是她一直面对的大问题,有人跟她说:“这是鸟不生蛋的地方,怎么会有学生来呢?”但是,自2017年送来第一个学生萧顺洋后,喜乐之家不间断地派来学生,3年内增加到13名。面对这些学生,尤其是没有基础的后进生,许金凤和老师们必须花上很多时间和精神,因此许金凤大部分时间留在岛上,她采取早午晚密集式的强化学习,尽量让学生在短时间提升语言、算数等能力,而大直弄这般与世隔绝的单纯环境,也让学习见效。学生过去面对品行问题、态度恶劣,海岛也让他们“插翅难飞”,只能乖乖收敛。
集中火力栽培,微型小学读书好处
当年,萧顺洋便感受到校长、老师、志工们“集中火力”式的栽培,这是在微型小学读书的好处。
“校长、老师教我,甚至是晚上,校长也会来教我数学。此外,师母的女儿也教我,我的成绩才突飞猛进,通过小六评估考试。”
因此,到了今天,萧顺洋还是把当年在益华小学读书的短短岁月记在心里。他说,离开后他很不舍,如果让他继续留在岛上,他是愿意的,因为那里让他有了改变。
xxx xxx xxx
《星星学堂》故事导读·大象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