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什么时候,我和同学聊到了时光。“对你来说,最美妙的时光是什么时候?”
“独处的时候吧!”我脱口而出,没有一丝犹豫。同学听了感到震惊,可能因为我在大众眼中是个开朗、外向活泼的人。好像是成长的缘故,随着年龄的增长,一日复一日,我逐渐不喜欢与同学面对面交流;我喜欢独处,那份宁静带来片刻的喜悦。我不需要因为家长口中的“学业最重要”而被束缚,禁锢在他们的牢笼里;不需要因为同学幼稚的话题而勉强回答;不需要因为老师嘴里的“合群”而与同学尬聊。
在得来不易的独处时光里,我总会躺在床上,想着我的未来:“以后,我还有未来吗?”这句话不断地在我的大脑反复出现。家长口中的“学业”压得我喘不过气,我不想再被他人控制、不想再上兴趣班、不想再做成人眼中使学习能力增强的练习题!人活着的意义难道不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吗?只要他们一出门,家里就剩我一个人,我就能放下一切,将心中不满的情绪发泄出来。我受够了!我不想再被他们束缚;我竭斯底里、不顾形象地大喊,将心中愤怒的情绪喊出来。我能休息一会儿,看看电视、听听音乐……这段时间,我不必在意他们的眼光,也不必察言观色。安静的世界,让我感到舒适,身心愉快。
其实我蛮讨厌与三观不合的同学交流。我认为学校应该是莘莘学子学习的地方。上课时的交头接耳、下课的打打闹闹,则是课堂以外的小插曲。我喜欢寂静的校园氛围,不必理会复杂的人际关系。安静的课室令我感受到心灵的愉悦。每当有人在我身边打闹时,我总会皱起眉头,不停地叨念他。“……能不能安静一会儿,烦不烦!”我那带有怒气的骂声充斥着教室的各个角落。蓦然,我后悔了。我责怪自己的一时冲动,进而让全班的目光齐投向我,他们猛盯着我看,让我浑身不自在、焦灼不安,我不喜欢被大家注视的感觉,我更喜欢大家的漠视,从不察觉我的存在。
美妙时光,总会让我想念,温暖心坎,难以忘怀。有时,阳光透过窗户,照映在我的脸上,雨后的阳光格外温暖。我阅读着书籍,阳光掩盖不住我脸上微微的笑意。寂静的房间,令我感到自由,我躺在柔软的大床上,“诶……真舒服!”我大力一扯,将窗帘拉上,无人限制的自由感,向我全身卷席而来。
我认为最美好的时刻就是独处的时光,它让我无需顾虑世界的吵杂,生活因而惬意自在。
郭史光宏点评:
独处和群聚,各有价值,各有意义。前者让我们与自己对话,关注内心的感受,倾听内心的声音;后者让我们与他人相处,接触别样的想法,亲近独特的灵魂。
按心理学家荣格的说法,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人格特质。内向型人格在群聚时消耗精力,在独处时补充精力;外向型人格则相反。两种人格只有不同,没有高下之分。精力的消耗和补充也只是循环的过程,没有优劣之分。其中关键,在于“平衡”。
过度重视独处乃至逃避群聚,可能令自己陷入自我中心而不自知,“只要我喜欢,没有不可以”;过分强调群聚乃至畏惧独处,则会令自己活在他人的眼光下,进而迷失自我,“只要别人喜欢,我都可以”。不管哪一方,去到极端,带来的只有伤害。有言道:“凡事太尽,缘分势必早尽。”
比较好的做法,也许是先觉察自己的内心感受,知道自己倾向哪一种人格特质,对于独处和群聚何者更为自在。有了觉察后,再根据自己的状况,调整生活中两者的比例,追求属于自己的“平衡”。至于最后的选择是重独处而轻群聚,或者是重群聚而轻独处,只要是自觉地选择都没关系,最怕的是后知后觉乃至不知不觉的盲目空转。
喜欢雪琳这篇随笔,真有一种“笔随心至”的潇洒飘逸。想到哪里,写到哪里,让文字追随想法与感受。写着写着,内心也逐渐清澈。书写即思考,我思故我在,用书写的方式来沉淀,以文字为媒介来叩问,这大概就是文字书写的魅力与价值所在吧!
谢谢雪琳,同时祝福雪琳,明天会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