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叫夏荧。几年前的5月31日,我的父母因车祸去世。自此那天起,原本开朗的我慢慢变得冷漠,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。
一次停电,我走到客厅一旁的抽屉,拿出父母送的蓝色手电筒。小时候,我喜欢用这个手电筒照自己的手。光透过我的手,在墙上形成小动物的影子,而这些手影总是能将父母给逗笑。当我上楼时,手电筒掉到了地上,正巧照到我的眼睛,我马上转过身,避开那道刺眼的光。
当我睁开眼睛,看着自己的影子,它好像在对我笑。虽然是个黑色影子,但是我不知道为啥会有这样的感觉。
第二天,我到课室,看着我那张被刻上字和被墨水沾过后,留下印记的桌子,我没管那么多,就直接坐到位子上去。然后,我一旁的同桌又开始了,我是指,她又开始嘲讽我没父母了,但是我没理她。我想,此刻她的脸色应该也不怎么好看。
放学,我的膝盖出现了个绷带,没人问我怎么了。我独自一个人走在路上,膝盖开始隐隐发痛。走到半路,因疼痛而直接坐在路过的公园里的椅子上。
我打开绷带,受伤的地方又裂开了,我看了一眼后,绑了回去。我叹了口气,躺在长凳上睡着了。可能太困,这一躺就直接躺到了七点半。突然,我被肚子咕噜咕噜的声音给吵醒了。我睁开眼时,刚好路灯照着我。我用手遮住光,闭紧了眼睛,突然一旁出现了和我一样的声音:“醒了,吃点么?”
我吓了一跳,马上坐了起来,看向一旁像上初中的女生。我发现她和我长得很像,只不过那模样似乎比我幼了点,手上还拿着一盒饼干。我一头雾水看着她,她对我点了一下头,好像说我可以吃一些。我不客气地拿起一些饼干就吃了起来,因为我实在太饿了。
吃完,我问了她一句:“你是谁?”
她好像没听到似的,我又重复问了一遍,但还是没动静,过了一会儿,她突然说了一句:“以后七点半我们都可以在这里聊,我得先走了,下次聊吧。”
她眯起了眼睛,向我笑了一下,就走了。我看着她慢慢走远,想对她说的话都卡在喉咙里,一句话也说不出。
隔天,我来到公园,看向周围,我看到了她,她没有骗我。她看见了我,就开心地向我招手。片刻才反应过来的我有些尴尬,紧张地向她招手。
她和我分享很多事情,而我也和她分享了一些事情,我们聊得很开心。得知我很贫穷的她,很同情我,并给我介绍工作,给我一些吃的。她很善良,但有时脑子不太好使,跟我一样是个初中生,却不会小学生的题目。
她的性格很开朗,爱说话很乐观,我感觉有种说不出来的熟悉感。和她在一起的这段时间,我在她的面前,性格逐渐改变,没那么冷漠了。
我们每次约定好七点半在公园一起聊天。她很准时,可有一次长凳一旁的路灯坏了,我就没看见她的身影,直到路灯修好后,她才突然出现在我一旁,这点让我很好奇。
到了五月的最后第二天,我问她能不能一起看日落,她答应了。她准时到了我们约定的海边,我们像往常一样,向对方打招呼。
我坐到她坐着的大石头上,和她一起聊天。聊天时,我跟她说:“几年前的5月30日,我也和父母在这里看日落,那时和现在的感觉一样开心。”
她看着我,只是笑了一下,没接这个话题。快晚上了,她说:“时间不早了,这是我最后一次跟你说话了。再见!”
说完,她走了。还懵圈的我,不明白她为什么说是最后一天。她要搬家了吗?如果是,那样我也没办法阻止她。
回到家,我发现那个手电筒坏了,我没多想,觉得应该是太旧,就坏了。隔天,到了公园,我没看见她;第二天,我依然没看见她;接下来的第三、第四、第五天,我还是没看见她。
我想了一下,我知道她是谁了。但是……她在灯光下才出现,是什么意思?
陈恕英点评:
也许你会问,夏荧父母过世之后,她的监护人是谁?她一个人生活?和亲戚住在一起?她是小学生?中学生?
也许你会从文字的线索推敲夏荧的生活作息,从中解开谜底:1. 晚上7.30自由出外见与她长得相似的女孩,无需向大人报备。2. 和她长得相似的女孩介绍工作给夏荧。你姑且推测夏荧可以出外工作,极有可能是一个人住,独自生活。至于工作嘛。你在第一点中推测或许早已将她纳入中学生的可能性里。但你内心挣扎,可以这么武断地下结论吗?
后来你想起曾经在游玩的地方,见过儿童下课后到茶室工作,帮补家用的例子。于是你对自己初步设定主角是中学生,接着在论证不足之下动摇了。而你也无法从文中知悉,那女生介绍给夏荧的是什么性质的工作。仅从这两点,无论推测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有可能被推翻,论证实在是太单薄了呀。
但你或许再往另一方面推测,主角也仍有可能是与监护人同住一屋檐下,只因靖萱将故事的主轴设定在夏荧以及影子身上,于是文中除了提到爸爸妈妈以及同班同学,并无任何对其他家属的描写。
若你在读了这篇故事之后,也有以上的推测,我想说,正因为是故事,我们需要这么理性地去阅读一篇故事吗?大可不必噢。
就比如,读《百年孤寂》这本著作,刚开始接触,一些读者处于一种情况:初始刨根究底,非得弄明白作者所描写的离奇事件不可,但到后来,才恍然觉得,对于这一类的小说书写方式,应该放开怀抱,接纳作者所输出的奇异,并享受他带你进入故事主人翁的念想世界(有喜有悲、有憧憬有希望、有不可思议跳脱常理的……但无论是哪种境况,都是在述说着人——以人为主轴的精神世界),了解作者通过故事,塑造不同人的内心境况、家族结构的错综复杂。
冒着问号问事,追根究底追求合理解释,那就少了接受不同叙述手法的豁达之心了。
我们来看看这一篇故事,读着,一片孤寂感袭来,文章中透露出的冷漠和冰凉,让人在内心里直打哆嗦。但结局峰回路转,将人一下子温暖了起来。仿佛就像是在梦里,那个可以随时切换场景,随着脑波的跳动,来决定下一场谁该出场、景物为何,这些逻辑失调的随意,让做梦的人也感到离奇。于是,脑中圆场:正因是梦——不合理之地必有不合理、不寻常之事。
也许,靖萱要营造的正是一个玄幻的空间——一个用正常思维逻辑无法解释的空间。唯有这样去套这篇故事的脉络,才能继续往下阅读。就如上面提到的《百年孤寂》这部小说,大可不必作正常的阅读——只因故事情节读着读着,离奇不断,人物的出现也越来越多。而当你知道有一本名为《百年孤寂》的奇书,于是,那些循及正常逻辑的一连串疑问,都可以通通抛开,让自己专注于作者所写的故事。又比如,一些电影,不需要太多的紧凑情节、分明的思路,也能带来扣人心弦的感动。
我们需要温和节奏,溢出浓重情怀的小说/故事/电影——悠然间遇见一道绚丽的光;我们需要慢节奏铺陈的小说/故事/电影——也许就在让人想沉沉睡去之时,有个美妙的东西在不经意间——也许趋于结尾的那一幕(正是枯燥到极致之后),火箭升空之姿突如其来地投放眼前,它让你的嘴o着数秒,然后倒带,重看错过的瞬间;偶尔,我们需要快节奏刺激感官,快和准的画面切换,一帧一帧冲到你的眼前,让你的眼珠子无法转移,让情节架起你的思维飞奔。这很刺激,很爽(大家都喜欢这方式的感官喂养)。
但,我们还需要批判的电影、我们需要探讨社会议题的小说/故事/电影/小说,揭露人世间的悲欢离合、人间冷暖、不公与正义;我们需要直面人性的光辉与灰暗的小说/故事/电影,让温暖包裹缺憾人生;我们需要思辨,需要剖析,我们需要多元的思维空间。
那影子是谁,大概你也猜到了。
提醒:文字尚缺精准,但无碍创意输出。日后可练。
最后提醒:不鼓励小朋友现在就读马奎斯的《百年孤寂》。只因这部小说的情节之快,年代跨度之大、人物之复杂及相似程度之多,那往复的内容就如一个圈,迷离且复杂,令人无法轻易读懂,梳理得来也需要一段时间。建议有兴趣的小朋友,大学或出社会,或有了一些历练之后,才找来读一读。今天就在这里给大家抛个引子噢。祝愿:阅读愉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