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作:汤巧恩
学校:马六甲双溪于浪华小
班级:5K
指导:黄如愿老师
今年,很荣幸能够参加星洲日报举办的《星星学堂》校园阅读活动。更令我开心的是,能和老师及同学一同阅读有趣的文章。
每一次阅读文章后,老师就会带领我们做延伸阅读活动。做笔记时,总能让我们乐在其中。
虽然我们都会仔细阅读每一篇故事,但老师会选特定的故事来延伸阅读。
这里有个小插曲:我们的阅读笔记一直都制作得相当顺利。当必须决定如何设计封面时,我告诉老师,我看过一个有层次、立体的封面。我想要做这样的封面。老师就协助我设计这个封面。可是封面制作完成后,却得到很诡异、看了让人很忧郁,好像在森林里迷路了……等等的评语。
可是,我想要表达的是:阅读是我们生命里的明灯,总能为我们在黑暗里带路,带我们到光明、温暖及充满希望的地方。所以,老师尊重我的决定,继续保留这个有点诡异的封面。
最后,我要感谢指导老师以及一起做延伸阅读的同学。谢谢大家的合作与支持。
评审陈志强(双溪大年新民独中校长)点评:把所读所学,结合生活与经验
封面:
汤巧恩同学通过封面设计,表达阅读是人生的明灯,可以引领自己走到温暖、有希望的地方,很有意思。
延伸阅读:
从文本出发,收集很多资料,并经过整理和简化后,用自己的方式展现,更把所读所学和自己的生活环境及经验结合,写下收获、观察或心得等,让笔记更有温度和生命力。
例如在整理胶工的故事时,访问奶奶的胶工生涯。
创意设计:
排版用横式呈现,每一页还可以再往左右展开,打开成长长的横幅,每个小故事都有自己的封面、内文、延伸阅读、心得等,以六页为一组,不但很有条理地展现内容,每个故事又各有细腻的巧思,展现创意。
老师的参与:
老师在制作过程中,给同学许多引导和建议,在同学完成后还会再推一把,探索做得更好的可能。最珍贵之处,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,在意见不同时,鼓励学生去选择自己的呈现方式。
奶奶的胶工生涯:
照片里左边的那位是我的奶奶。她名叫林宝玉。奶奶年轻时曾经当割胶工人。她每天清晨5点钟左右,便着长衣长裤、脚穿雨鞋、头顶胶灯头、身背胶袋,带着三棱形刀口的胶刀走进橡胶林里割胶。割胶前,奶奶会先填饱肚子才去割胶,因为割胶是很消耗体力的工作。
其实,割胶是一项讲求技术的工作。割胶时,割胶工人的手、眼、脚必须配合得十分协调。手有节奏轻重适度地推进胶刀;脚要随之跟进;眼要盯准割线,而且胶刀割进橡胶树皮的深度必须把握得相当准确,太深,会伤到树干;太浅,则胶乳不会流出来,或流出来的很少。上午9点左右,她即割胶完毕,任由橡胶树自己流淌胶乳。到了上午11点左右,她必须回收胶乳,并用胶桶将胶乳挑回来。大大的胶桶,就那样挂在自行车两边,摇摇晃晃的运载回家。
胶园里常常会响起各种各样的声音。有的时候是虫鸣蛙鸣声;有的时候,是大型动物的吼叫声;更常听到的是橡胶树果实的爆裂声。奶奶割胶时总会提心吊胆,害怕遇上毒蛇或大型的猛兽。但为了帮补家计,她还是咬紧牙关撑下去。有时候遇上下雨天,对奶奶而言更是苦不堪言。这是因为雨水会稀释胶水,等于白干活。
奶奶的胶工生涯一直维持到爸爸和叔叔都中学毕业了,才结束。那段每天清晨出门割胶的日子,却成了她一生中难忘的回忆。
感言:
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份阅读笔记,我发现自己对阅读有了新一层的认识。阅读除了娱乐,让我们获取故事里的知识,其实我们还能发掘更多的知识。
好像那篇《出海初体验》,老师让我们从故事的人物情绪转变,制作一张心情晴雨表。我们也从文章里找出形容天气与环境的句子。后来,老师让我写一写去爬林明山的体验。最后,老师还不甘休的让我们去找一找伍鱼的资料,制作伍鱼小百科。
我这才知道一篇简单的故事,在反复阅读后,竟然能进行这么多活动!我们也获得了两倍、三倍的知识与乐趣。
总的来说,这次制作阅读笔记的经验让我获益良多。